高一地理课文行星的运动课件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6-05 21:29:51
宇宙的神奇和奥妙从古至今都吸引着我们,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多。下面是我们学大教育编辑的高一地理课文行星的运动课件,希望能够给同学们地理的学习带来一些帮助。
一、编写意图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一本好的教科书,既要有利于教师教,又要有利于学生学。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发展特点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教科书编写应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章我们尝试从突出其教学性入手,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增强课文内容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亲切感、有阅读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文字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本章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本章共有31幅图),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课文编写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地球运动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结构特征;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小组讨论等。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减少知识容量,给课堂教学改革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以利于不同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和学生的现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文中许多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结论或分析过程,而是留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师也可以打破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顺序,更换事例、图像和活动题目,使教学活动个性化、多样化。就教学辅助手段而言,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多安排一些多媒体教学和组织学生上网活动,欠发达的地区则可侧重于实际观察、讨论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重点
①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②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③通过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④初步掌握使用比较法学习地理的技能。
⑤通过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空间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重点
①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对地球的影响。
②认识太阳的大气层结构,掌握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③能够通过读图分析,说明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相关性。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重点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以及因自转、公转而产生的恒星日、太阳日和回归年等概念。
②学会解释地球的运动规律,并准确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
③运用教具、学具或应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或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交替及四季形成的原因。
④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⑤利用图表比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的难点包括:
①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②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③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重点
①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主要特点。
②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③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④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章教学内容是以地球为中心取材的。第一节主要从总体上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描述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首先比较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接着进一步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第四节则重点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时要尽可能围绕地球这个中心展开。
1.读图像学地理,是学习地理课程的基本方法。
因为地理图像既直观又形象地帮助我们掌握地理知识,而且图像间的相互转化更有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课文图1.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和图1.2“天体系统”就形象地说明了宇宙是由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不同的天体组成的,这些天体在运动和发展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它们彼此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大小、层次不同的天体系统。
2.注意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的衔接。
本章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基本规律的内容,学生在七年级地理课中已有初步了解,但限于年龄和心智发展水平,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文内容比较浅显,侧重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的平均状况,而高中地理课文中的相关知识比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章第三节地球运动的相关图像、文字素材和“活动”内容,由浅入深,帮助学生逐步获得比较接近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实际的知识。
3.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例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图124“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激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得“黄赤交角”的“一轴”(地轴)、“两面”(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并设计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归纳出地球公转的“三个不变”(一是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运动。二是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三是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变,始终保持23°26′的夹角)和“一个变”(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有变化的)。说明“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北纬23°26′,最南到南纬23°26′。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到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再次直射北纬23°26′。”这时,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规律。接着再组织学生完成教科书第20和21页的“活动”内容,难度就不大了。
4.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在本章课文中,有许多涉及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内容,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在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图像,强化师生互动的分析、讨论过程,加大培养地理思维方法的力度,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联系的、整体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例如第二节“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一部分,课文除用图像形式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外,还进一步设问:“请你谈谈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就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思考、分析、发现、探索问题的环境,尽可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去主动思考、参与教学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建议在教学中,遵照“学生活动在先,教师点拨、讲评在后”的原则,还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培养锻炼思维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动员学生上网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扩大视野,丰富课堂思维训练内容。
此外,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活动时,要充分利用本章最后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中的相关资料,分析、完成“分工设计、完成对接”的任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适当安排一些观察、观测活动,对学习本章课文有促进作用。
由于本章课文涉及的内容尺度比较大,学生的理解在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观察、观测活动,很有必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地理学习技能。例如结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的学习,可以安排“星空观测”活动;结合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学习,可以选择恰当时机组织学生去天文台进行“太阳黑子”观察活动;结合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学习,可以组织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利用假期赴北京天文馆观察地球自转的证明──傅科摆实验;结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去本地(市)地质博物馆或大学地理系相关实验室观察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等。
毫无疑问,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地理观察、观测活动,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可以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创造条件。
以上就是高一地理课文行星的运动课件的全部内容了,如果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兴趣就可以多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多了解一些关于宇宙的神奇之处。
热门资讯
-
宁波2019年中考英语听力口语考试内容抢先看
2018-10-04 -
新学期必须要准备好的3个本子
2018-08-30 -
【宁波鄞州中学(蓝青高中)】2018级高一新生入学报到注意事项
2018-07-20 -
2018年【宁波效实中学】高一新生入学报到通知
2018-07-20 -
2018年【宁波中学】高一新生入学报到相关安排
2018-07-20 -
2018年【宁波4中】高一新生入学报到通知
2018-07-20 -
★2018年宁波市中考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2018-06-29 -
2018年宁波中考考试时间及科目安排
2018-06-15 -
2018年宁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市共5万多人参加
2018-06-15
热门问题
-
青岛高二学生去学大教育补习怎么样?
2021-09-03 -
秦皇岛高二学生英语差如何能进步?
2021-09-03 -
乌海初三化学成绩差有必要补习吗?
2021-08-13 -
兰州初中生报假期班有什么效果?
2021-06-25 -
深圳学大教育辅导班的费用贵吗?
2021-06-25 -
太原高中生从几个方面选择托管班?
2021-06-18 -
中小学辅导机构哪家比较好?
2021-06-18 -
小升初数学学习技巧有哪些?
2021-06-04